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心得】2016 划龍舟

圖片
這是我第二年參加龍舟隊。 第一年比賽結束後,我就帶著明年一定要再來的心情,決定繼續參加。

【吉他譜】生命沒有如果 徐向立

Capo 4 我到底是老 或不老 C           Cmaj7 C 人生算好 或不好 Am7  Am7/壓六弦第三格 Am7 答案有時我知道       有時我不知道 F              FM7 F   C Cadd9     C Cadd9 我醒得太晚 或太早

【筆記】FUN咖啡

圖片
高雄市小港區店中路50號 我想我應該算是常客了,有時候上班路過會來買(大約七點半左右就開賣了) 通常都點拿鐵(55) 可以免費加重(咖啡) 今天心血來潮點了鬆餅(大)(80) 奶茶(50)

【筆記】貓 pu 咖啡

圖片
貓pu咖啡 屏東縣高樹鄉維興路111 號 巧克力厚片 25 拿鐵 60 我個人覺得在地方,這價位還算滿經濟實惠的

【書摘】趨勢大師奈斯比11個未來定見

作者在本書提到一些,他認為自己之所以可以觀察到這些趨勢的原因。 1. 凡事抱持好奇與疑心 2. 喜愛閱讀 3. 對職場的態度:如果一個職場學不到新事物時,就辭職。(約三年週期) 本書並非提出一個未來一定會發生的結果,而是不論時間如何變化,我們都應該具備的一些「定見」。如同書中一句:「思考模式有時需要循規蹈矩;有時,需要恣意飄颺」在定見的基礎上,才有發揮的可能。 【十一個未來定見】 1. 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 想想可口可樂,新口味依舊比不了原本的口味。 管理技術數十年不斷推陳出新,但仍舊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方法。如同六標準差曾經紅極一時,到現在也後繼乏力。 在人類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要注意分辨: →基本要素,還是無謂粉飾 →中心本質,還是操作技巧 →大勢所趨,還是一時流行 →創新突破,還是精進改善 2.未來就從現在開始 對週遭事物心不在焉,就像是我們身處鼓吹改變的環境,急切尋找未來,卻當下就絆倒。其實未來的開始就是現在。 1980年代工會的推廣,卻忽略了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個人主義發展,故當時就已經有工會會逐漸式微的影子。 報紙是觀察未來的好幫手,他們不僅是歷史的初稿,同時也讓我們一窺未來,因為我們現在做的事情會決定未來。報紙是我們能收集到的基本資訊,並且能提供不同地理區域的觀點。 掌握資訊是很重要,但不只要注意資訊量,還要重視接收資訊的方式。 3. 不要輕忽了統計數字 椰子與鯊魚:全世界一年被椰子砸死的有150人,然而2002~2004年間被鯊魚咬死的只有14人」 20年前的車諾比,媒體曾大幅報導,歐洲將會有大批的動物死亡,預估接下來十年將增加80萬個癌症病例。但聯合國及其他政府機構現在告訴我們,車諾比輻射致死的相關人數為56人,其中47人是廠方工作人員,他們是因爆炸或其後所引發的火災致死;大約有4000名孩童罹患甲狀腺癌,但幾乎全數治癒,只有9人死亡。 人類的天性,就是將資訊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4. 盡情想像,別怕出錯 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父母是對的,老師也沒錯,老闆更是英明。我們都見過夫妻大吵大鬧,爭的就是誰對誰錯,但爭論的問題本身往往被忽略掉。 想的往往是打擊對手的問題點,而不是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更糟的是,這種只有自己是對的心態會妨礙學習與理解,使你無法成長。

【筆記】慈航蔬食

圖片
高雄市小港區民益路16巷5號 本次點購: 招牌炒飯 80 (含湯) 心得: 店面很有特色,一開始以為是民宅不敢進來。 餐點一開始看有點偏高,約80以上,但吃完之後覺得CP值很高。 我通常是一盤炒飯不會飽的那種人,但這份量竟然害我有點吃不完...

【書摘】做主管,管事不做事 1st

【本書主要論點】 身為一個主管, 做太多遠比做太少還糟! 【理由】 對內 1. 事情太多使身為領導者的自己無法思慮縝密          2. 忙亂的事務太多導致心情煩躁 對外 1. 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使得團隊成員無法發揮          2. 奪取成員能夠獲得成就感的機會 3. 使自己得到控制狂的惡名 【所以...】 領導者應該盡力扮演促成者以及協調者的角色 【思考】 如果團隊因為你而士氣高昂,發揮最大潛能,我的人生會怎樣? 【但...】 這不容易,當我們要放棄自己的績效,而去思考整個團隊的績效,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在你看不慣別人做得不好時,如何克制自己不要去插手。 【如果你是個責任心重的人,或許你會問】 那如果整個工作情況都沒好轉,我們也應該不插手擺爛不管嗎? 【所以有些例外...】 1. 當你是唯一具備緊急任務所需技能的人時     (但在緊急之後,請盡快培養下屬這項技能) 2.一定要做「麻煩事」(沒人想做的事)時,每一個人都要輪流上陣,包括領導者在內。 其餘時間,請回到「管事不做事」的立場! 【在這條路上,你會需要用到的思考工具】 1. 比馬龍效應: 當你對下屬的期望越高時,通常你會獲得更高的回報。當領導者懷抱高遠、正面的期望時,團隊尤其受益匪淺。 (加強這項思考工具的方法:參考第四章《更多信任》) 2. 彼得原理:人們在職涯發展上更上一層樓,接下來卻無法勝任新任務的要求。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具備新職涯需要的技能,而是因為他們覺得舊有的、早已熟練的技能用來得心應手,因此很難改變。 3. 比較利益:專注於促進其他人的績效表現,協調安排行動,才能發揮眾人之力,匯聚最高效能的成果。如果你讓團隊成員做他們能做的工作,他們會更滿意自己在做的事。它們將會成長,進而做的更多,而你也會有餘裕去做別的事。 【接著】 以上是本書第一章的精要內容 後面則是開始講解領導者常會遇到的一些思考問題以及解決之道。

【筆記】咖啡林咖啡(美麗島站)

圖片
咖啡林咖啡 本次點購: 榛果拿鐵 100 重起司蛋糕 100 心得: 服務態度佳,一進門就有人為你帶位 環境舒適 插頭不多 拿鐵比例不好,喝起來不夠濃郁。 起司蛋糕口感還好,沒有很特別。 就整體環境營造來講,依舊很推。交通便利,適合聚會用。

【產業】在公司的進與退是假議題,真正議題是去看產生問題的問題在哪。

今天在機艙與一位對我照顧有加的長官聊天,這位長官從我進入公司之後就一直不斷的邀約我到他的旗下工作,但我都笑笑帶過。 但今天碰巧在機艙見面,他親自帶著一群工程師正在那兒努力處理一件棘手的工作,我原本想要繞路假裝沒碰到,但這位長官反而跑過來跟我打招呼,也開啟了一段對談。 從他高中畢業到在這家公司奮鬥三十幾年的過程,一路從學徒到一級長官。途中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離開台灣打拼。述說著年輕時隻身在外地,收到家人的信,不禁痛哭流淚,那畫面至今還歷歷在目。 但話題一轉,他說:「雖然我很想讓你加入我的部門,但老實說,如果你是我的家人的話,我會希望你離開,這家公司的文化或是制度上都在往下走,不適合年輕人待下來。」我心一沉,連一級主管都這樣說了,看來是該有所準備了。 但從他人生故事中透漏的點點訊息以及一些行動來看,也讓我對於彼得原理有了更深的體悟。 有時候,明明大家都想做對的事,但偏偏整個組織卻迅速的走下坡,努力甚久,卻越來越感到筋疲力竭,最後導致結局糟糕收場...。 所謂的彼得原理,就解釋這種現象的成因在於:將原本屬於技術性的員工放到管理者的位置上,但做事風格卻仍未改變,所以導致管理成效不彰,造成事情越來越多越忙,沒辦法做到良好的分配,導致忙的人越忙、閒的人越閒。 或許根本沒有人是尸位素餐的在自己的崗位上,而是這家公司太多正確的人在錯誤的位置上... 讓我想起最近讀完了《賈伯斯傳》,個人認為賈伯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並不會做硬體、不會設計、不會寫code,但他卻可以帶領整個蘋果向前。或許,他並非技術人員,但他確實是個績優的領導人。而且人生的一開始就在那個位置上直到最後。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適合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然而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個相性。如果這只是一份求溫飽的工作也就算了,如果這是要與全世界競爭並且脫穎而出的工作,那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絕對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在於管理學的「研究」上,但目前觀察好像還缺乏重要決策與這份工作最需要的溝通能力。 溝通的能力需要時間的累積與培養,尤其是磨合出工作上的默契是有助於溝通順暢與否的關鍵。 而決策能力則是在經歷多次重大變革時,觀察上級是如何決策,決策是否正確,然後慢慢習得。 我想,要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工程師,還久的遠呢。

【好書】近乎佛教徒

《近乎佛教徒》這本書,第一次讀是在大二時,當時剛初入佛學團體,學習不深,但因為當時對於四聖諦並無了解,所以以為本書的編排只是將佛教徒的一些價值觀做說明,缺乏了系統性了解的情況之下,只知道讀完後覺得通體舒暢,是本好書,除此之外大概能忘的概念都忘了。 但我想忘卻的那些東西本身就跟我的價值觀很雷同,所以在這幾年無論是在思考上或者行事上,多少會有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後來過了六年後,因為友人說生日時要送我一本書,我腦中第一個跳出來的書名就是這本《近乎佛教徒》。 重讀這本書,依舊收穫良多,尤其遇到了一些關於團體理念的問題,自己苦思不解,但透由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開示,像是打通任督二脈般的獲得解答,再度通體舒暢。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文字筆法與其他佛教經典印證不同之處是,他似乎完全了解初入學佛之人所心存的那些疑惑與背景,不同於經典以違犯戒律、罪業會墮地獄惡鬼畜生的強硬字眼,讀《近乎佛教徒》會有一種被同理心攝持的感覺,仔細地分析我們在學習佛教所會面對到的一些心理障礙與問題,並解釋這其實都源自於我們對於原典的誤會,若是能更全面的了解當時的大師寫作注譯典籍的背景,以及能體認宇宙中還有許多的未知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這樣就能用更平實的心態去讀懂佛法所想要傳達的問題了。 佛書厚厚一本,任誰看了都會畏之生怯,然而這個時代外道紛雜,資訊不足的人往往因此覺得這些相似法就是佛法,這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用簡單的四法則, 教我們佛陀真正純粹想教給我的真義:『苦集滅道』 作者用心良苦地在全書中未提及這四個字,我想也是擔心若泛用過多佛教名詞會使讀者將心力去思考文字之中的意涵,進而使用: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一切情緒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和涅槃超越概念,如此淺白的文字來說明。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書名的《近乎佛教徒》很有意思。 作者在書後提到的, 只要你覺得這四個思考理路能夠在生活上幫助你,即使你自己並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也沒甚麼關係,因為佛陀的目的只是希望你能離苦得樂,僅此而已。 讀完本書,相信了這樣的思考脈絡,你已經是個《近乎佛教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