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6的文章

【產業】在公司的進與退是假議題,真正議題是去看產生問題的問題在哪。

今天在機艙與一位對我照顧有加的長官聊天,這位長官從我進入公司之後就一直不斷的邀約我到他的旗下工作,但我都笑笑帶過。 但今天碰巧在機艙見面,他親自帶著一群工程師正在那兒努力處理一件棘手的工作,我原本想要繞路假裝沒碰到,但這位長官反而跑過來跟我打招呼,也開啟了一段對談。 從他高中畢業到在這家公司奮鬥三十幾年的過程,一路從學徒到一級長官。途中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離開台灣打拼。述說著年輕時隻身在外地,收到家人的信,不禁痛哭流淚,那畫面至今還歷歷在目。 但話題一轉,他說:「雖然我很想讓你加入我的部門,但老實說,如果你是我的家人的話,我會希望你離開,這家公司的文化或是制度上都在往下走,不適合年輕人待下來。」我心一沉,連一級主管都這樣說了,看來是該有所準備了。 但從他人生故事中透漏的點點訊息以及一些行動來看,也讓我對於彼得原理有了更深的體悟。 有時候,明明大家都想做對的事,但偏偏整個組織卻迅速的走下坡,努力甚久,卻越來越感到筋疲力竭,最後導致結局糟糕收場...。 所謂的彼得原理,就解釋這種現象的成因在於:將原本屬於技術性的員工放到管理者的位置上,但做事風格卻仍未改變,所以導致管理成效不彰,造成事情越來越多越忙,沒辦法做到良好的分配,導致忙的人越忙、閒的人越閒。 或許根本沒有人是尸位素餐的在自己的崗位上,而是這家公司太多正確的人在錯誤的位置上... 讓我想起最近讀完了《賈伯斯傳》,個人認為賈伯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並不會做硬體、不會設計、不會寫code,但他卻可以帶領整個蘋果向前。或許,他並非技術人員,但他確實是個績優的領導人。而且人生的一開始就在那個位置上直到最後。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適合扮演甚麼樣的角色,然而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到底屬於哪個相性。如果這只是一份求溫飽的工作也就算了,如果這是要與全世界競爭並且脫穎而出的工作,那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絕對是一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在於管理學的「研究」上,但目前觀察好像還缺乏重要決策與這份工作最需要的溝通能力。 溝通的能力需要時間的累積與培養,尤其是磨合出工作上的默契是有助於溝通順暢與否的關鍵。 而決策能力則是在經歷多次重大變革時,觀察上級是如何決策,決策是否正確,然後慢慢習得。 我想,要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工程師,還久的遠呢。

【好書】近乎佛教徒

《近乎佛教徒》這本書,第一次讀是在大二時,當時剛初入佛學團體,學習不深,但因為當時對於四聖諦並無了解,所以以為本書的編排只是將佛教徒的一些價值觀做說明,缺乏了系統性了解的情況之下,只知道讀完後覺得通體舒暢,是本好書,除此之外大概能忘的概念都忘了。 但我想忘卻的那些東西本身就跟我的價值觀很雷同,所以在這幾年無論是在思考上或者行事上,多少會有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後來過了六年後,因為友人說生日時要送我一本書,我腦中第一個跳出來的書名就是這本《近乎佛教徒》。 重讀這本書,依舊收穫良多,尤其遇到了一些關於團體理念的問題,自己苦思不解,但透由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開示,像是打通任督二脈般的獲得解答,再度通體舒暢。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文字筆法與其他佛教經典印證不同之處是,他似乎完全了解初入學佛之人所心存的那些疑惑與背景,不同於經典以違犯戒律、罪業會墮地獄惡鬼畜生的強硬字眼,讀《近乎佛教徒》會有一種被同理心攝持的感覺,仔細地分析我們在學習佛教所會面對到的一些心理障礙與問題,並解釋這其實都源自於我們對於原典的誤會,若是能更全面的了解當時的大師寫作注譯典籍的背景,以及能體認宇宙中還有許多的未知是我們無法理解的,這樣就能用更平實的心態去讀懂佛法所想要傳達的問題了。 佛書厚厚一本,任誰看了都會畏之生怯,然而這個時代外道紛雜,資訊不足的人往往因此覺得這些相似法就是佛法,這是相當可怕的一件事情。 所以,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用簡單的四法則, 教我們佛陀真正純粹想教給我的真義:『苦集滅道』 作者用心良苦地在全書中未提及這四個字,我想也是擔心若泛用過多佛教名詞會使讀者將心力去思考文字之中的意涵,進而使用: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一切情緒皆苦、一切事物皆無自性和涅槃超越概念,如此淺白的文字來說明。 值得一提的一點是,書名的《近乎佛教徒》很有意思。 作者在書後提到的, 只要你覺得這四個思考理路能夠在生活上幫助你,即使你自己並不承認自己是佛教徒也沒甚麼關係,因為佛陀的目的只是希望你能離苦得樂,僅此而已。 讀完本書,相信了這樣的思考脈絡,你已經是個《近乎佛教徒》了。